政府网站模板,政府网站管理系统,政府网站系统,政府网站源码
首  页 | 行业资讯 | 求购信息 | 企业风采 | 纸包技艺 | 产品推荐 | 会议展会 | 历史回顾 | 留言本
 位置: 华凝文化纸包装工业网 >> 行业资讯 >> 市场综述 >> 正文

乐凯华光牵手柯达,合作还是收购?及国内胶印版材市场为何快速洗牌?

作者:Admin   来源:华凝文化纸包装工业网   关注:2191   时间:2019-08-13  

听说乐凯华光要收购柯达国内版材业务的传闻已经很久了。本想给各位老板爆个料儿,无奈拖延症一直困扰着二妮。

直到8月6号,柯达中国的官方微信号悄悄发布了一条消息《柯达与华光就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达成一致》。

二妮不得不出来走两步了。

解读:合作还是收购?

消息中说:
2019年8月5日,伊士曼柯达公司宣布已经与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中国区域对资源节能型解决方案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华光是该地区最大的图文影像企业之一,柯达希望通过此次合作,大幅提高腾格里印版在中国的占有率。

柯达与华光的合作关系将由下述协议组成:即一份柯达向华光转让其设在中国厦门的胶印印刷企业的协议,一份华光帮助柯达满足现有客户的订货需求的供应协议,和一份许可华光使用柯达的技术拓展中国市场的知识产权协议。

消息说得官方而委婉,应该是由英文翻译而来,中英文表达方式的不同有时会使翻译文字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二妮仔细品了品消息中的几个关键点,还请大家看看二妮理解得对不对。

1. “一份柯达向华光转让其设在中国厦门的胶印印刷企业的协议”,不知道是否是翻译错误,柯达在中国厦门的企业应该是胶印版材生产厂。

这句话的意思应该就是:柯达向乐凯华光转让厦门版材厂。是否转让100%股权,交易额又是多少?新闻并未清晰说明。但从句子的表达来看,应该可以理解为乐凯华光收购了柯达在厦门的版材厂。

2. “一份华光帮助柯达满足现有客户的订货需求的供应协议”,就是说柯达现有客户的版材供应,接下来应该会由乐凯华光来完成。但中国市场的销售和供货权是否全部都转给了乐凯华光,以及柯达今后是否还会独立或与乐凯华光一起供应中国市场,消息并未明确说明。

3.“一份许可华光使用柯达的技术拓展中国市场的知识产权协议”,这句话最令人费解。二妮大胆猜测了一下,供大家参考。感觉上应该是:乐凯华光被授权使用柯达的部分专利,可以应用这些专利生产版材并在中国推广和销售。

这可能也是柯达说的“希望通过此次合作,大幅提高腾格里印版在中国的占有率”的原因所在,工厂卖了,生产由乐凯华光完成,但产品从血统上来说还是柯达的血统。

综合以上三点,二妮觉得大致可以理解为:柯达将厦门版材厂以及中国客户的版材供应权转让给了乐凯华光,同时将一系列相关知识产权授权给乐凯华光用于生产腾格里版材。但具体的操作细节以及时间安排,还要等待接下来双方更详细的信息发布。

二妮注意到,消息里提到的腾格里免冲洗印版是近年来柯达的重点产品之一。在4月东莞Print China 2019展会期间,柯达大中华区总裁还特别强调:2019年,这一产品在中国的销量预计达到柯达版材总销量的50%。

对于很久没什么波澜的印刷圈来说,乐凯华光和柯达的此次合作算是一个大新闻了。

不过从行业的反应来看,多数老板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对行业的影响以及由此传达出来的深层次含义。柯达中国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后,陆续有行业媒体跟进转发,也没有在圈内掀起太大波澜。

往事:柯达曾与乐凯联姻多年

如果不是圈里人,说到乐凯与柯达两个品牌,很多人想到的都会是胶卷。确实,这一中一外两个品牌曾是国内胶卷市场亦敌亦友的两大巨头。

20世纪90年代,乐凯、柯达与富士胶卷“三足鼎立”。毫不夸张地说,城市里的街头巷尾都能看到三者的logo,完全可用“喜闻乐见”来形容。

早在16年前,乐凯与柯达还曾一纸合约联姻多年。2003年10月,乐凯与柯达签订了一份为期20年的合作合同,柯达以1亿美元现金和其他资产换取乐凯20%股份。凭借这一联盟,两者合计占据了国内胶卷超过70%的份额。

可惜好景并不是很长。无论是乐凯,还是柯达、富士,都未能预料到影响整个感光行业的变革会迅速席卷全球。在数码技术的冲击下,传统胶卷市场迅速日薄西山。

借用现在一句流行的话,那就是:打败你的,往往跟你没关系。数码技术的发展,直接颠覆了整个胶卷产业,彼时的竞争对手,此时已同病相怜。

随着柯达对传统胶卷业务的“切割”,其与乐凯的合作陷入了尴尬。2007年11月,柯达最终选择以3700万美元的价格转手乐凯股份。

虽分道扬镳,乐凯对与柯达的合作仍心存感念。从相关媒体报道可以看到,当时乐凯管理层曾表示,尽管与柯达合作的时间不长,但对乐凯的发展是有益的。

二妮在这里补充一下,曾经风靡一时的乐凯传统胶卷,是由位于保定的第一胶片厂生产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乐凯一胶。

而今天新闻的主角是位于河南南阳的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也就是印刷圈熟知的“乐凯二胶”,其一直沿用的品牌为“华光”。

乐凯华光:国内胶印版材市场的整合者

乐凯华光是国内最大的胶印版材生产企业,“华光”是印刷圈的知名品牌,完全不用二妮科普。

二妮从乐凯华光的官网上了解到,乐凯华光是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建设的三线企业,1972年建厂,1977年建成投产,1997年完成整体搬迁,并于2006年启动华光园区建设,2010年改制为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随母公司乐凯集团重组并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2014年 7月,乐凯集团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集团(原“中国印刷集团”)业务重组,文发集团将北京科印近代有限公司100%股权和中印印刷器材有限公司51%股权划转至乐凯华光。

2018年,国资委批准同意乐凯集团以无偿划转方式重组中印南方印刷有限公司和中印印刷器材有限公司。乐凯集团获得了中印器材100%股份的控制权(其中51%股权由乐凯华光直接持有)。

科印近代和中印器材源于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是另一知名国产胶印版材“星光”系列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者。

二妮注意到,2018年版材圈还发生了一件大事:乐凯华光与爱克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战略联盟。

根据协议,爱克发提供高端技术和知识产权,支持乐凯华光在南阳的生产基地为爱克发生产印版。此外,双方还会成立合资公司,整合双方的分销渠道。

爱克发是谁?圈里人耳熟能详。它也是印刷业的百年品牌,一直致力于成像技术的发展,在四大洲均有制造基地。前几年,CTP设备火的时候,爱克发与柯达一样是国内CTP设备市场的主力供应商。

按照其官网的说法,世界上三分之一的数字印刷版是爱克发制造的;超过8000个印刷厂使用其印前工作流程软件;世界上每两份报纸中就有一份是用爱克发的技术制作的;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菲林胶片供应商。当然了,现在还有多少印刷厂在用胶片是一个问题。

爱克发在中国的历史,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建立首家合资企业。之后,1995年与无锡阿尔梅感光化学公司建立合资企业,1997年在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建立上海爱克发感光器材有限公司,从事仓储、加工以及售后服务;2003年在无锡投资建设版材厂,耗资5000万欧元,总生产容量达到2500万平方米。

没错,先行与乐凯华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爱克发,同样是全球有名的版材供应商,对国内市场一度雄心勃勃。

捋一捋更清晰。并入科印近代和中印器材,又接连牵手爱克发、柯达,本来就全国最大的乐凯华光似乎正在快速推进对国内胶印版材市场的整合。
印业廿年:胶印版材市场快速洗牌

由柯达与乐凯华光的合作,二妮不禁想到这些年国内版材市场的风云变幻。
往回倒推十几二十年,国内版材市场主要有华光、星光、炬光三大国内厂商与柯达、爱克发、富士胶片三大国外厂商,六大厂商为国内印刷厂提供了大部分胶印版材。

三家国外厂商为在中国市场跑马圈地,都在国内建立了自己的工厂。如2001年投产的富士星光三河版材厂(富士与星光合资的工厂),2003年建成的爱克发无锡版材厂,2007年投产的柯达厦门版材厂。

21世纪头10年,国内印刷市场就像一块巨大的蛋糕,引得众多国际厂商纷纷加码投入,以便能分得更大一点。

可是时间如流水,再回首已然物是人非。10余年间,国内印刷市场有过世纪初一波快速发展,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曾在“四万亿”的刺激下短暂复苏,到现在进入慢速增长的“新常态”。

此时再看版材市场,PS版不再是主流产品。前面提到的六大版材品牌,星光与富士分手后一度回归独立发展,现已并入乐凯华光,炬光与现在的成都新图则只有“血缘”上的延续,品牌已经不复存在。爱克发、柯达则先后与乐凯华光合作,放弃了在中国市场自主生产的功能。

如果再联想到印刷设备领域天津长荣入股海德堡,国外厂商似乎在纷纷寻求与国内厂商开展合作,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从前面的描述中,似乎可以看到国内版材企业的崛起以及国外版材厂商的转型。

遥想CTP技术应用之初,只有国外厂商能够提供版材,一平米CTP版动辄上百元的价格令不少印刷厂望而却步,版材成本成为当时制约CTP技术应用的主要原因。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那正是国外版材品牌的大好时光,竞争压力小,价格很美好。后来经过国内厂商的努力,CTP版逐渐实现国产化,市场竞争开始白热化,价格快速回落。

加上近年来国内印刷市场发展速度放缓,成本相对较高的国外厂商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

从现有消息看,无论是爱克发,还是柯达与乐凯华光的合作,都有降低产品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的考虑。显然,作为国内最大的版材生产企业,乐凯华光在成本控制方面更具优势。

二妮觉得,国内胶印版材市场的快速整合,就像日渐增多的印刷设备厂商的合并重组一样,是对快速变化的印刷市场的应对。经过近年来的持续调整,印刷圈现有需求已经不足以支撑那么多设备、器材企业的发展。

通过合作、合并、重组,化对手为伙伴,其实就是印刷设备、器材企业的去产能。市场已经这么难做了,为什么还要相互打打杀杀,合作难道不是更好的选择?

对设备、器材企业来说如此,对印刷厂来说是不是也一样?各位老板看呢。

公司介绍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上海华凝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s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