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网站模板,政府网站管理系统,政府网站系统,政府网站源码
首  页 | 行业资讯 | 求购信息 | 企业风采 | 纸包技艺 | 产品推荐 | 会议展会 | 历史回顾 | 留言本
 位置: 华凝文化纸包装工业网 >> 行业资讯 >> 市场综述 >> 正文

为什么有的印刷厂设备越来越少,利润却不降反增?有的印刷厂没有销售员,规模却越做越大?

作者:Admin   来源:华凝文化纸包装工业网   关注:746   时间:2019-04-18  

前两年,新三板还不像现在这么冷清,经常看一些挂牌企业的财报。

当时,就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部分挂牌印刷企业的大客户名单中,经常会出现其他一些印刷企业的名字。

按说,大家同样搞印刷,在一块地里“刨食吃”,本应是“竞争”远多于“合作”才对,为啥刨着刨着就变成了甲方和乙方?

刚开始还觉得,这可能只是圈内常见的外发、外协操作——有的老板太能干,接的活自己干不了或干不完,找同行帮帮忙。

直到有一天扒到绿之彩的财报,才发现:这事好像不仅仅是“帮帮忙”那么简单。

绿之彩位于广东佛山,于2015年2月在新三板挂牌。它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从2012年开始,有两家圈内知名的印刷企业,年年都出现在其前五大客户名单中。它们就是敬业(东莞)印刷包装厂有限公司、深圳当纳利印刷有限公司。

前些日子,刚发过一篇《深圳当纳利搬迁传闻尘埃落定,年内分批迁往东莞与敬业印刷合并。及印刷高地深圳,为什么容不下曾经的时代标杆?》,看过的老板都知道:敬业印刷与深圳当纳利同属美国当纳利旗下,而且很快将合二为一。

2012年,敬业印刷和深圳当纳利为绿之彩贡献的销售额,分别只有1468.34万元、1040.97万元,在后者营收中的占比为8.30%、5.33%。到2017年,二者为绿之彩贡献的销售额,已经分别达到5211.31万元、6219.73万元,在后者营收中的占比为17.11%、20.42%。

当纳利在中国正在推进业务模式转型。其主要策略就是:通过将部分印刷加工业务外发,降低自身的重资产投入,甚至缩减既有的重资产规模。

绿之彩正是当纳利这一策略的受益者。让三好同学略感意外的是,在2017年绿之彩的前五大客户中,还有另外一家印刷厂:嘉彩(香港)印刷有限公司,为其贡献了3253.67万元的销售额,占比10.68%。

两家当纳利系企业加上嘉彩印刷,在绿之彩2017年营收中的占比合计达到48.21%,接近一半。

这就很有意思了。如果说,有些印刷厂像当纳利一样,将订单获取、品质管控和加工外发,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进行培育。那么,对于像绿之彩这样的印刷厂来说,承接同行的二手业务究竟是一种权宜之计,还是有意为之的商业选择?

最近获取的一些信息,越来越倾向于后一种可能。

印企分化:有人接单,有的生产
“订单外发加工,同行互动协作”,在印刷圈早有传统。而印刷企业有意识地跳出“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将资源向接单或生产环节集中,从而更加专注、专一,则是近年来才日渐显现的发展趋势。

之所以说这个话题,算是有感而发。

前些日子,在一个行业群旁观老板们聊天。有人连发感慨:当老板不易,搞印刷太难、大家都难、真的太难。

这时有老板说:我们的工厂也收缩了,规模缩减近半,固定成本也减少近半,但业务量不变,很多业务都选择外发,近一两个月开发了不少外协加工商。

他还特别加了一句:现在,外发加工比自己做成本低。缩减规模、轻装上阵后,感觉轻松不少。

由这位老板,联想到另外一位老板。2018年2月时,发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北京书刊印刷工价出现松动,有印刷厂将上版费由65元/张上调到70元/张。

一位老板评论说:数据准确不?这是多么好的价格呀!后来见面聊了聊,这位老板的玩法很特别:专注二手单,主业就是为印刷同行做加工。一套四色版上版费只要180元,合45元/张。难怪65元/张的报价,会让他感慨到将信将疑。

这两位老板,一位主动缩减工厂规模,将生产加工外发,设备、人员越来越少,业务量却保持稳定,生产成本还有降低。另一位自己不跑客户,专注为同行做加工,虽然自感利润微薄,却也免去了不少麻烦。

与偶发性、应急性的外发协作关系不同,这两位老板各自将发展重心向接单和生产加工倾斜,一个向左、一个向右,代表了印刷企业转型发展的不同方向。

而且,在各自选位之后,原本互为竞争对手的印刷企业,会形成比预想更稳定的合作关系。

一位在深圳搞印刷的老板曾说:目前,商务印刷厂的日子普遍不好过,但有两类企业例外。一类是合版印刷厂,一类是给大厂做加工的企业。

他特别提到,现在有些大厂坚定推进业务模式转变,一方面会将自有设备以很低的价格出售给合作的加工厂;另一方面当订单不足时,宁肯自己停机,也要保证合作工厂的业务量。

在传统的外发协作关系中,外发厂首先保证的是自身的生产需求,做不完、做不了的才会外发。而根据这位老板的描述,在新的“外发-加工”合作模式下,外发厂已经优先保证合作工厂的生产需求。这是新旧两种做法的主要区别所在。

专业分工与效率分化
同样搞印刷,为什么有些企业主动放弃“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而专注于接单、加工等特定环节?

这本质上是老板们基于成本与效率的理性考量。简单说来,有些企业可能长于接单,但加工成本不一定降得下来;有些企业接单能力不一定很强,却在生产运营方面很有办法,效率高、成本低。

当然了,也有些企业原本可能接单、生产都不错,但综合权衡之后,还是忍痛“二选一”,专注特定环节。从而,让新的“外发-加工”合作模式成为可能。

同样是“外发-加工”合作,订单其实有三种不同的流向。

第一种是在以当纳利等传统印刷巨头为主导的合作中,订单从大印刷厂流向中小印刷厂。在这个生态圈中,大企业作为接单者,控盘能力更强,发挥着主导作用,中小印刷厂则作为加工合作伙伴存在。

第二种是在以合版印刷为主的商务印刷市场中,订单通常是从一些小印刷厂或快印店等流向规模更大的合版印刷厂。在这个生态圈中,合版厂作为生产者,承担起了整合者的角色,更具有主动性。

第三种则是合作双方不分大小,部分专精特产品的订单从不具备生产能力的印刷厂,流向更专业、更专注的印刷厂。在这个生态圈中,特定产品的生产能力,主导了订单的流向。简单说来,可以理解为圈内部分老板在极力追求的“单品爆款”,对订单天然具有的吸引力。

在第一种情况下,订单之所以从大印刷厂流向中小印刷厂完成加工,主要是一个成本问题。

成本通常与效率有关,但并不绝对。比如,正常说来,当纳利的设备效率、人均产出应该不比一些中小印刷厂低,但作为一家大型外资企业,当纳利相对复杂的管理体系、相对较高的薪资水平及对规范性、合规性的要求,会推高其综合生产成本。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印刷圈,不少企业其实都没有足员足额为员工缴纳社保,这一点老板们都心知肚明。而对外资企业来说,在处理类似问题,一般要慎重不少。

在第二种情况下,订单之所以从一些小厂流向大型合版厂,本质上是个效率问题。

合版印刷是典型的效率推动、规模领先型竞争模式。大型合版厂通过软硬件的投入以及规模采购、规模生产的优势,可以形成很高的效率、成本壁垒,并最终体现为价格优势。对中小印刷厂来说,只要大型合版厂自己不犯错,这种碾压性的竞争优势近乎难以抵挡。

一位有两三台印刷机的老板说:现在还能抵挡一下,如果哪一天打不过、扛不住了,我就接了单交给大厂做。它们做的价格比我自己生产的成本还低,为什么非要硬挺呢?

第三种情况则比较特殊。这里面又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有的印刷厂将某类大众化产品效率、成本、价格做到极致,从而吸引同行的订单,这与合版印刷的竞争逻辑基本一致。

另外一种是有的产品十分小众,订单过于分散,每一家印刷厂都自主配置产能,不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这时候,很有可能就会出现一两家专业化的印刷厂,通过零散订单的规模化聚合,形成自己的产品特色和竞争优势。

企业转向与产业趋势
越来越多的印刷企业在接单与生产之间做出选择,强化一个环节,而将另外一个环节的工作全部或部分外发,交由同行完成,看似损失了一部分潜在收益,实际上却是一种双赢的理性选择。

比如,对手握订单的企业来说,放弃了生产加工环节的可能收益,但也避免了重资产投入带来的资金压力和组织生产的繁杂工作。对专注生产的企业来说,看似损失了一手单与二手单之间的价格差,但也不需要组织庞大的销售队伍,节省了一笔不小的销售费用。

如果印刷同行间的这种“外发-加工”模式运作良好,必然带来的一个产业现象是:有的印刷厂设备越来越少,营收和利润却可能不降反增;有的印刷厂没有销售人员,规模却能越做越大。

这种模式之所以能够成立,印刷同行之所以能化“冤家”为伙伴,首先是由于不同企业的效率、成本差拉大到了一定的水平。即一部分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另外一部分企业存在显著差距,从而使其自行组织生产不再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换句话说:你的成本比别人的报价还要高,继续打下去还有什么意义?

同时,部分印刷企业的专业化趋向,也与印刷业发展阶段的跃进相吻合。

各位老板想想,当一个行业处于上升期的时候,是不是一般都伴随着市场的快速扩容和企业数量的增加?这个时期,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裂变。即企业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活跃。通常从行业先发企业中,会走出不少创业者,开创自己的事业。

赶上这个时期的企业,效率、成本也会有高下之分,但由于行业的平均利润足够丰厚,多数企业都能分到不错的蛋糕,不少老板就会倾向于大而全。比如,十几、二十年前,有的老板原本专注跑单,跑着跑着活多了,就开始买机器自己干。

而当一个行业进入成熟期之后,市场增长放缓、竞争加剧、利润压缩,企业间的效率、成本差就变得很致命了。同样的报价,对有的企业来说,能赚5个点;对有的企业来说,却可能亏掉5个点。

对后面这部分老板来说,如果不甘心就此淘汰出局怎么办?第一种选择是设法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继续血拼;第二种就是,干脆我来接单,你来生产。

再加上,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印刷厂面临着招工难、用工贵、环保压力加大、用地成本上升等一系列问题,这会促使部分老板加速放弃生产加工环节,以缓解重重压力。

印刷企业在接单与生产之间做出选择后,又会进一步促进行业的效率提升与分化。尤其是对选择了加工角色的印刷厂来说,一定会想方设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因为在工价难以提升的情况下,每一个点的成本节省都会转换为利润。

目前,印刷企业间的这种“外发-加工”模式,在商务印刷领域最为普遍,在书刊印刷市场也不乏案例,在包装印刷板块则相对少见。这主要是由不同印刷买家的特点决定的。

随着市场环境的进一步演变,印刷圈还会出现更多的新变化、新玩法。

所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时代,也是一个变化的时代。而变化通常意味着新的选择和机会。

所以,最后还是祝各位老板好运吧!

公司介绍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上海华凝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s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